编者按:2025年4月19日,第二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论坛在清华主楼接待厅举行。本次论坛以“数智技术赋能哲学社会科学实验研究”为主题,旨在汇聚相关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单位,搭建“交叉、创新、开放、合作”学术共同体,以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与合作。来自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的72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学者160余人参加论坛,就“AI赋能实验室建设”、“AI赋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创新”等核心议题开展分享交流。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文创设计智造实验室主任韩绪,以《艺术智性人工智能如何共同增长》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本文根据韩绪教授现场发言内容整理。

韩绪发表主旨演讲
在我们的理念中,文创设计要聚焦于文化创新领域。作为艺术院校,我们始终秉持着对自身的高标准、严要求,致力于推动艺术智性与人工智能的和谐共生、协同发展。基于此时代背景,中国美术学院提出了两个具有前瞻性的理念:“重新发明日常” 与 “重建设计人文”。
“重新发明日常”,这不仅是对文创设计智造实验室的要求,更是整个设计学科应秉持的重要理念。在艺术发展历程中,技术的变革往往引发诸多争议,但事实上,每一次技术的颠覆都是对艺术价值的重新诠释与证明。以绘画为例,在其鼎盛时期,中国画有写形与写意之分,西方绘画则更侧重于写形。摄影技术的诞生,看似冲击了绘画艺术,实则促使绘画摆脱对真实对象的单纯模仿,回归到心灵表达的层面;摄影术在动态影像出现后,也回归到 “决定性瞬间” 这一本质属性。在日常生活中,智能手机的普及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内,深刻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方式,如友谊、恋爱、亲情的互动模式,以及人们的情绪表达和面部表情的传递等。此外,汽车、住房等传统生活元素,也在技术的驱动下被重新定义和塑造。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关注技术对生活软性层面的影响,发挥设计学科的独特价值。
“重建设计人文”,这一理念源于我们对科学技术智能发展的深刻反思。长久以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对科技发展的反思从未停止。德国诗人歌德曾指出,现代物理学的弊端在于将实验与人分离,过度依赖人工设备感知自然。在当下,我们不再单纯依靠身体感知户外温度,而是依赖天气大数据;在室内和车内,温度调节也交由智能设备完成,这便是例证。维特根斯坦也曾警示,过度依赖机器和科学进步可能导致精神层面的缺失。在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智造实验室所在的设计学和美术学学科领域,我们通过强化设计批评来践行“重建设计人文”理念。与艺术批评不同,设计批评在过往未得到足够重视,设计常被视为满足甲方需求的服务性行业。然而,设计批评对于引导设计的正确发展方向至关重要。我们应认识到,在满足设计需求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是满足人类的欲望,其中不乏对环境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恶欲”。以柯达胶卷为例,尽管人们怀念胶卷照片的“温度”,但其生产和使用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我们期望通过设计批评,将设计师与工程师的责任紧密相连,引导他们关注设计的社会影响和伦理价值。
在实践中,设计批评能带来积极改变。中国设计智造大奖曾推出一款旨在提升搬运工背部和上肢提升力的设计,但工程师最初并未考虑到工人工作后的受伤风险。这表明,设计不应仅关注功能实现,更应关注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影响。此外,亚历杭德罗在智利的建筑项目中,面对经费不足的困境,创造性地采用“半间房” 的设计,为居民留下自主改造的空间,随着时间推移,房屋在居民的使用中不断完善,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在选择为房屋安装暖气还是浴缸时,团队尊重居民意愿,选择了更能提升生活品质的浴缸,体现了对人文关怀的重视。正如铃木所说,在数智社会,艺术家应创造机会让人们重新感知世界、激发想象。这也正是我们“重建设计人文”理念的核心所在。
综上所述,“重新发明日常”与“重建设计人文”,是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智造实验室在艺术智性与人工智能共同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指引。我们将以此为方向,持续探索艺术、设计与科技融合的无限可能,为社会创造更具价值的文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