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4月19日,第二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论坛在清华主楼接待厅举行。本次论坛以“数智技术赋能哲学社会科学实验研究”为主题,旨在汇聚相关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单位,搭建“交叉、创新、开放、合作”学术共同体,以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与合作。来自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的72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学者160余人参加论坛,就“AI赋能实验室建设”、“AI赋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创新”等核心议题开展分享交流。
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佟德志,以《自主知识体系智能计算的结构与功能》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本文根据佟德志教授现场发言内容整理。

佟德志发表主旨演讲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人民大学时明确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一论断凸显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地位,也为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工作提供指引。
然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也面临着双重挑战。第一,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需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核心。党的创新理论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核心,对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起着引领作用。第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面临着极为庞大、极为复杂的知识体系内容。人类文明积累的知识汗牛充栋,星河浩瀚,对这些知识体系的总结,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任务。机会就在于,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成功为我们完成这一任务提供了可能。因此,如何借助智能计算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我们亟待攻克的难关。基于此,我们认为,通过人工智能提供了智能计算能力,加上模型训练过程中与党的创新理论的“对齐”技术,我们能够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尽管这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后续挑战,但我们必须迎难而上。
天津师范大学大数据国家治理实验室自建立以来已有十年历程。最近两年来,我们越来越明确了实验室“三位一体”的任务导向。首要任务是紧密结合党的创新理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这是实验室的核心使命。同时,鉴于我校在教育领域承担着培养中小学师资的重任,我们将人才自主培养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结合起来。从教育强国的规划纲要来看,到2035年,教育领域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要全部完成,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需全面提高,目前距离这一目标仅有十年时间。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期望借助大模型推动这些目标的实现,助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为实现这些目标,我们确定了相应的技术路线。将原有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与党的创新理论进行深度整合,以党的创新理论为伦理准则进行对齐,在此基础上开展知识体系的智能计算,并将计算成果应用于人才自主培养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实践。
在数据资源方面,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数据。与知网等数据平台展开合作,并利用万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网、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的资源进行知识体系的智能计算。借助这些数据,我们不仅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顶刊论文、国家级奖项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并进行了知识体系智能计算的初步实验。同时,我们还获取了新浪微博、今日头条等社交媒体数据,以及海量的党政机关数据,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数据支撑,在资政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获得了200多项中央及省部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此外,我们自主开发了“晓影舆情”平台、政务新媒体影响力指数等,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研究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认识,对自主知识体系的智能计算被认为是可行的。我们对标志性概念的识别、原创性主题聚类、主题变迁与演进等进行了量化分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更为科学、精准的数据支持。例如,在政治学研究中,我们通过对党史和党建文献的数字化分析,提出了“军事政治学”这一概念。同时,通过对中华民族、全过程人民民主等标识性概念的识别与分析,我们基本上找到了一条数据充分、实验可行的路线。
在平台和产品建设方面,我们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拓展。尽管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涉及伦理对齐、知识体系拓展等关键问题上,专家的介入不可或缺。因此,我们积极邀请专家参与,共同推动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组织架构上,我们打破原有的学院和研究院架构,成立了交叉学科研究院,并计划建设四万平米的交叉中心,采用“1+N+X”的架构,搭建智能计算底座。这一底座由学校主导建设,整合理工科的技术平台和文科的专业优势,促进学科深度融合,为实验室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实验室组织结构方面,我们整合了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优势学科资源。然而,在推进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人文社科领域存在一些发展困境,如学科间合作难度较大,与理工科的合作模式存在差异,文科往往更倾向于独立研究,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但我们深知,学科交叉融合是推动人文社科发展的关键,只有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合作,才能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带来新的机遇。
展望未来,我们希望与29个文科一级学科展开广泛合作,搭建一个开放的研究平台,并免费向学界开放,构建大规模的人机交互系统,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当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人文社科研究内容庞杂,部分概念难以精确量化,且人文社科研究离不开质性判断和专家的人工处理。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勇于探索、积极应对,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