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4月19日,第二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论坛在清华主楼接待厅举行。本次论坛以“数智技术赋能哲学社会科学实验研究”为主题,旨在汇聚相关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单位,搭建“交叉、创新、开放、合作”学术共同体,以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与合作。来自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的72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学者160余人参加论坛,就“AI赋能实验室建设”、“AI赋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创新”等核心议题开展分享交流。
合肥工业大学数据科学与智慧社会治理实验室主任梁昌勇,以《合肥工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初步探索与思考》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本文根据梁昌勇教授现场发言内容整理。

梁昌勇发表主旨演讲
我将围绕“合肥工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这一主题,从背景意义、建设实践、挑战思考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在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交织演进,以及复杂国际关系的大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面临诸多新课题。过往的人文社科基地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需求,教育部和中宣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范式与研究方法,这绝非简单的技术赋能,而是要借助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研究范式的根本性创新。当下,新技术催生了大量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新问题,如何在这些新问题中创新哲学社会学科新的领域方向,开拓新的学科边界,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对于重建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发展格局,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具有关键意义。
二、合肥工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建设实践
我们的实验室于2021年成为教育部首批试点建设的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之一,依托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双一流”学科,拥有独立的现代化办公研究大楼,热忱欢迎各位同仁前往指导交流。
实验室聚焦四个核心研究方向,形成了相互支撑的研究体系。一是数据治理与智能决策,重点开展基础理论与大数据基础理论方法的研究,为其他方向提供理论支撑;二是数据驱动的社会信用治理,致力于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治理体系,这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石;三是医疗健康治理,探索智慧医疗健康服务模式与资源处置优化方法;四是智能能源环境治理,聚焦能源环境领域的智能化治理,推动可持续发展。前两个方向侧重基础理论研究,后两个方向则面向具体应用领域,形成了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的研究布局。
在运行机制方面,我们搭建了学术委员会,制定了完善的实验室章程,确保实验室的学术研究和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开展。近年来,实验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成效显著,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汇聚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为实验室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保障。
在学科交叉方面,我们以实验室平台问题为导向,积极开展跨学科合作,与校内其他团队协同攻关。尽管在合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我们始终坚信学科交叉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优势资源,有望催生新的研究增长点。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输送复合型人才。
三、实验室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目前,实验室在重大项目的承接上仍存在不足,对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支撑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蕴含着丰富的实践素材,我们需要紧密围绕社会重大问题,搭建联动研究平台。
多学科交叉是实验室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当前面临着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不同学科的研究导向和评价体系存在差异,工科背景的人才融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团队时,在人事政策、成果认定等方面存在问题。
如何实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协同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需要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点,依托实验室平台,促进自然科学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同时让社会科学研究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实现两者的一体化发展,为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政产学研协同体系是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与合肥市政府的合作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数据获取过程中面临的保密、安全等问题。尽管政府部门认可实验室的研究价值,但在实际合作中仍存在顾虑。我们需要探索更加完善的合作机制,明确高校在政产学研合作中的定位,建立合理的人员聘用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政府、社会资源和研究力量有效融入实验室平台,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
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创新性工作。作为实验室建设的参与者,我们肩负着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发展模式的重任。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携手攻克建设过程中的难题,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