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活动回顾|林志杰:管理科学研究的选题与理论创新

时间:2024年12月24日作者:点击数:

2024年12月5日,由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主办的清华交叉学科研究能力提升计划“大数据与因果推断研讨班”第五期在线上举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林志杰老师应邀作为主讲人,做了主旨为“管理科学研究的选题与理论创新”的讲座。讲座全程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思丞副教授主持。

本次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如何选题,第二部分介绍SEMO数字平台管理研究框架。

首先,林志杰老师结合博士期间的学习经历以及所在的信息系统领域,介绍了四种选题方法。一是文献阅读。阅读文献是选题的基础,通过广泛阅读文献可以了解该领域的典型研究领域,包括常见的研究问题、关注点以及尚未解决的争议;文献阅读还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是什么样子。关于整理方法,可以将下载的文献按主题分门别类地整理到各个文件夹,并借助Excel记录各文献的详细信息,这不仅方便自己记忆每篇研究的研究方法和发现,还有助于文献综述的撰写。

二是理论驱动。关于什么是理论,林老师引用了Campbell(1990)、Sutton & Staw(1995)以及Gregor(2006)对理论的经典定义,详细阐述了理论的本质和作用。

至于如何寻找理论,则可以利用已有理论库找到理论支持,例如下图展示的信息系统领域的理论数据库。

紧接着,林老师总结了理论创新中常见的评审批评,并提出了应对策略。(1)缺乏清晰的理论叙述:论文需要围绕一个清晰的理论叙述组织内容,避免分析零散、结论松散的问题。(2)理论发展薄弱:提出假设时需有充分的逻辑支持,阐明核心机制,避免论证简单或不完整。(3)缺乏领域文献的对话:需明确研究与领域文献的联系,展示理论贡献的领域适用性。(4)理论贡献不足:避免简单验证已有理论,应拓展现有理论或为其引入新的视角。(5)仅以实证结果为主:理论部分应在研究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不能让实证分析喧宾夺主。

随后,林老师结合Colquitt和Zapata-Phelan(2007)的观点指出,理论创新需要在广度与深度之间寻求有机结合。(1)广度:关注“机制”的多样性,采用多样化的理论视角来解释现象,例如结合不同领域的理论框架以探索同一现象的多维机制。(2)深度:致力于“边界”的延展,对单一理论框架进行深入分析和扩展,测试理论在新情境下的适用性。

三是所见所闻。日常观察与实践经验可以为选题提供灵感。林老师以“共享经济”为例,分析了选题的三个关键维度。(1)角色:研究中的主要参与者,如卖家、买家、平台及市场环境,这些角色之间的互动构成了研究问题的基础。(2)特征:例如“非专业卖家”“闲置资源利用”和“信息不对称”等。(3)痛点:发现潜在的挑战或矛盾点,比如买家的信任风险、卖家的服务失败以及平台推荐算法的公平性。

四是紧跟社会动态。社会动态变化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主题资源。(1)现象/事件/冲击:某些突发事件可能引发系统性变革。例如,政府对滴滴出行的数据安全审查及应用下架,就可以启发对平台数据治理的研究。(2)新闻/政策:例如新的行业法规出台调整,可能对企业行为或市场结构产生影响。

接下来,林老师介绍了SEMO数字平台管理研究框架。

该研究框架基于“情境场景—生态系统—管理策略—影响结果”的逻辑结构,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研究路径,从实际场景切入,结合生态、技术与策略,最终服务于商业与社会价值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改进。具体而言:

(1)情境场景:研究可以从具体应用领域(如教育学习、社交媒体、闲置共享等)出发,通过分析情境场景的独特性,识别不同行业面临的核心痛点和管理挑战,为研究提供实践基础。

(2)生态系统:研究者可以聚焦于平台在技术、数据、合作伙伴及多方互动中的核心作用,探索这些要素如何协同运作,形成平台的内在动力机制。例如,跨边网络效应揭示了双边市场中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平台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3)管理策略: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平台在政策治理、资源配置和利益协调方面的策略,揭示其如何在外部环境与内部运作的复杂交互中实现平衡和优化。

(4)影响结果:研究可围绕平台在商业层面(如收益、品牌价值)和社会层面(如健康、安全、就业、生态保护)带来的多维价值展开,分析其对管理实践和社会发展的理论贡献。

(5)中国视角:结合中国特有的政策环境、数据资源、典型案例和平台实践,研究者可挖掘新技术应用、多边市场协同和平台治理等问题,构建既有本土特色又具全球借鉴意义的研究选题。

最后,林老师还提到,研究者可以通过审稿人视角思考选题,例如参考审稿指导(Review Guidelines),积极参加作者或审稿人发展工作坊(Author /Reviewer Development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