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王晓光在第二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论坛的主旨演讲:建设面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一代数智基础设施

时间:2025年05月21日作者:点击数:

编者按:2025年4月19日,第二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论坛在清华主楼接待厅举行。本次论坛以“数智技术赋能哲学社会科学实验研究”为主题,旨在汇聚相关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单位,搭建“交叉、创新、开放、合作”学术共同体,以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与合作。来自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的72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学者160余人参加论坛,就“AI赋能实验室建设”、“AI赋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创新”等核心议题开展分享交流。


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主任王晓光,以《建设面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一代数智基础设施》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本文根据王晓光教授现场发言内容整理。

在当下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的浪潮中,我有幸参与到第二批教育部实验室申报的评审与咨询工作,在此过程中有诸多思考和感悟,今天将围绕“建设面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一代数智基础设施”这一主题与大家分享。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计算技术对各领域的深远影响。早在2005年,美国就已意识到计算科学对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作用。当时,计算机学科方兴未艾,人工智能尚未如今天这般火爆,但他们已前瞻性地提出,掌握先进计算技术能够解决21世纪科学与经济领域中最重要、最具潜力的研究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电子计算机、数据库,到互联网、物联网,再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计算技术不断革新,其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引发了一系列理念的变革,如计算思维、知识共享、开源理念等。这些理念渗透到科研领域,推动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深刻变革。而在我们专注的数字人文领域,计算技术也正重塑着学科的研究模式。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给科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尤其是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深刻影响着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在AI4S(AI for Science)的研究模式中,数据的核心地位愈发凸显。算法可以不断迭代更新,但数据的价值周期更为漫长。然而,当前我们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在面对海量数据时,普遍缺乏处理能力,这对信息管理和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算法黑箱化以及大模型幻觉等问题,使得AI模拟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受到质疑。在利用AI进行社会问题研究时,训练数据的准确性、是否存在意识形态偏差等,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刻反思。

为应对这些挑战,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变革,数智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这要求所有学科都应具备计算思维模式和能力,掌握知识表示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数智基础设施。数智基础设施涵盖多个层面,它不仅包括传统的文献保障功能,更重要的是向智能计算基础设施转型,如提供高质量数据、先进的计算方法与工具,以及搭建各类软件和硬件平台。

在构建智能计算型研究基础设施时,数据是基础,没有高质量的数据,就无法打造出优质的基础设施。同时,计算方法与工具也至关重要,包括各类软件、硬件以及系统平台。以我们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为例,自2021年成立以来,前三年的工作重点就是搭建数智基础设施框架。在此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理念更新的重要性,开放科学理念是推动数智基础设施发展的关键,开放数据、开放软件等举措,为构建良好的数智研究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实验室主要致力于应对研究基础设施转型、学术研究范式转变以及学术知识展示传播方式创新这三大挑战。在数字人文领域,实验室承担着知识生产、知识转译和知识体验三大核心任务。为实现知识体验这一任务,我们打造了数字演绎剧场,将其作为实验空间与体验空间的结合体,旨在把知识的生产、转译和体验有机融合。

展望未来,我们深知建设数智基础设施并非单个实验室的任务,需要通过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论坛的形式,实现数据交换共享和互操作,构建更加完善的整体性基础设施。在数智人文和计算社会科学蓬勃发展的当下,我们需要探索新的实验范式,即数智实验范式,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打造新的科学装置和数字平台。数智技术将为人文研究提供强大助力,而人文精神也将为数智技术的发展赋予价值和方向,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