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4月19日,第二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论坛在清华主楼接待厅举行。本次论坛以“数智技术赋能哲学社会科学实验研究”为主题,旨在汇聚相关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单位,搭建“交叉、创新、开放、合作”学术共同体,以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与合作。来自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的72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学者160余人参加论坛,就“AI赋能实验室建设”、“AI赋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创新”等核心议题开展分享交流。
云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教育部实验室)主任孔建勋,以《数智技术赋能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本文根据孔建勋教授现场发言内容整理。

自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概念以来,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呈快速增长态势。据我们同事统计,2022-2024年相关研究成果猛增。从学科角度来看,新闻传播学在这方面成果显著,云南大学在传播学领域虽也有所涉及,但主要还是以行业内优秀院校为主导。政治学领域,云南大学凭借自身的学科优势,也做出了一定贡献。
在数智化时代,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主要涵盖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个方面。在学科体系建设上,跨学科协同和动态的知识生产至关重要;学术体系的革新体现在研究范式的创新和研究效率的提升;话语体系则着重于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增强文化自信。
以我们实验室开展的海外中资企业调查为例,在数智化时代来临之前,第一期调查主要采用线下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投资大,而且效率相对较低。进入数智化时代后,第二期调查基于开源系统进行二次开发,打造了符合自身需求的研究工具。数智技术打破了传统调查在时空方面的限制。在第一期调查中,选择中资企业样本时面临诸多困难,例如语言能力问题。而在接触大语言模型后,语言不再是阻碍,抽样时无需再受语种限制,我们依据商务部的对外投资名录,按照企业属性、行业、国别分布,将样本扩展到48个国家。
在数据库构建过程中,借助大语言模型技术,我们通过线上视频监控实现数据采集,并确保数据的有效性、真实性,同时做到及时传输和加密回传。在数据采集前,我们设置了调查模块,对“一带一路”的发展倡议、安全倡议、文明倡议,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互鉴等中国元素的话语体系进行概念界定和量化测量,再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此外,我们还对企业营商环境和东道国当地员工数据进行采集。除了海外中资企业调查,我们实验室还专注于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舆情监测,在构建话语体系方面也持续发力。
然而,在利用数智技术赋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诸多挑战。在技术应用方面,存在技术赋能形式化的问题,常常忽视体制适配和文化适应,信息真伪鉴别也存在困难。部分机构盲目上马技术,大规模替代传统研究方法,却缺乏对技术适用性的科学评估,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导致研究质量下降。还有些机构包装技术、炒作概念,忽视研究的实质性和深度,对学术生态产生了不良影响。在研究方向上,趋同问题较为突出,同行内卷严重,不同机构盲目跟风热点,忽视自身传统优势和特点,导致研究方向同质化,同时也忽略了研究基础和成果效益的平衡,造成学术机构和智库功能重叠。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积极应对。在应对滥用技术方面,应坚持守正创新,客观认识技术的局限性,强化技术评估机制,将技术应用于合适的研究场景,而非全面取代传统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将大数据分析与传统方法相结合。对于同质化竞争问题,地方高校智库应突出自身优势,深耕擅长领域,避免盲目跟风;聚焦学术与理论特色,避免与政府部门的功能重叠,突出长远与大局视角;通过跨机构合作,共享资源,避免重复劳动,提升研究效率和质量。
总之,在数智化时代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坚持赋能与自主、传统与创新并举,让技术成为推动研究的舟船,让理论作为承载发展的水流,共同助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