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冯耕中在第二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论坛的主旨演讲:数智时代管理教育创新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5年05月13日作者:点击数:

编者按:2025年4月19日,第二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论坛在清华主楼接待厅举行。本次论坛以“数智技术赋能哲学社会科学实验研究”为主题,旨在汇聚相关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单位,搭建“交叉、创新、开放、合作”学术共同体,以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与合作。来自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的72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学者160余人参加论坛,就“AI赋能实验室建设”、“AI赋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创新”等核心议题开展分享交流。


西安交通大学系统行为与管理实验室主任冯耕中,以《数智时代管理教育创新实践与探索》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本文根据冯耕中教授现场发言内容整理。

冯耕中发表主旨演讲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产教融合”重大改革任务,二十大报告更是系统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理念。这一战略部署源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全球格局的深刻重塑。

下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分享一些实践和体会。

一、数智化时代管理教育面对的形势和任务。在技术革命浪潮中,知识垄断的传统格局被打破,产业变革催生了学科组织方式的重构,高频的知识迭代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挑战,市场对技术的敏锐需求更推动着科研范式的转变。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机构与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必须主动融入时代潮流,以开放姿态回应社会需求。就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而言,核心路径在于坚持需求牵引,通过产教融合深化学科交叉,构建适应数智时代的创新生态。

二、西安交大管理学院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今天的大会上,多位专家就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建设提出了非常好的理念和思路。西安交大管理学院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有40多年的历史。今天,我将结合西安交大管理学院多年的创新实践分享相关的一些探索和工作,希望能从实验室建设的落地执行方面进行探讨和交流。

我们大家都知道,实验室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三重使命。

实践一,共建联合实验室,服务教学。2019年教育部推动的“智慧学习工场”建设,正是应对教育变革的创新实践。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与校友企业广州福思特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新商科实践教学联合实验室”,聚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开发,将数智化工具融入商科专业集群建设,打通技术链、产业链、专业链与成果链,形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体系。通过这一平台,我们开发了覆盖财务、营销、电子商务等领域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其中“基于社会网络大数据的社区发现仿真实验”、“隧道应急决策与指挥模拟实验”等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这些成果不仅服务于校内教学,更面向社会开放,形成辐射效应,推动理论知识与实践场景的深度融合。

实践二,共建联合实验室,服务科研。实验室建设需突破传统学术研究的局限性,应将学术探索与智库服务紧密结合。西安交大管理学院拥有“过程控制与效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系统行为与管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两大平台,在数据驱动的科研实践中,我们构建了“物理实验平台”与“数字化实验平台”的实验室体系。其中,数字化平台整合三类核心数据:统计类数据(如金融、经济宏观数据)、实验类数据(含社会调查与仪器观测数据)、实时交易运营数据。其中,实时运营数据在决策支持和智库服务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实时运营数据主要来自于我们与企业或相关部门共建的校企联合实验室。例如,2020年2月16日,我们的研究团队基于联合实验室150万辆货运车辆实时数据,创新推出《物流复工指数日报》,为国家复工复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获得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和表扬。研究团队基于社会智能治理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的数据资源,研发了“挖掘机涉毒网络分析系统”等大数据工具模型,全面提升了国家社会治理的水平。最近,我们正在利用全球贸易与供应链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的220个国家的贸易订单数据,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研究和智库服务。

实践三,共建校企合作新型研发平台。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求,积极探索建设“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企业为市场主体、需求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和高校联合共建的新型研发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2024年1月30日,李强总理调研西安交大创新港时,对“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出殷切期望。物流科创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就是依托管理学院建设的“四主体一联合”校企合作新型研发平台,以“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为核心,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打造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赋能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教育创新发展的总结和体会。数智时代的管理教育,本质上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持续探索。我们必须打破“象牙塔”的封闭性,以产教融合为纽带,以学科交叉为动力,将实验室建设成为连接学术前沿与实践需求的桥梁。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实践素养与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发展,应超越单一机构的局限,需要通过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模式,汇聚政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正如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场”的建设愿景——不仅是校际合作平台,更要成为服务全国乃至全球的虚拟仿真实验大平台,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主体。

教育部对重点实验室的考核体系中,“开放性”是一个核心指标。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积极开展跨校合作,实现社会责任,将优质资源向中西部高校辐射。例如,支持新疆大学建设“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控制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助力云南高校构建“智能交通运输行为管理大数据联合实验室”,通过经验输出与技术赋能,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我们始终坚信,“独行快,众行远”。各位同仁,管理教育的创新之路没有终点。让我们携手共建实验室共同体,以开放姿态拥抱变革,以协同之力赋能未来,共同谱写数智时代管理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