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龚新奇在第二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论坛的主旨演讲:中国人民大学文科实验室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5年05月13日作者:点击数:

编者按:2025年4月19日,第二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论坛在清华主楼接待厅举行。本次论坛以“数智技术赋能哲学社会科学实验研究”为主题,旨在汇聚相关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单位,搭建“交叉、创新、开放、合作”学术共同体,以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与合作。来自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的72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学者160余人参加论坛,就“AI赋能实验室建设”、“AI赋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创新”等核心议题开展分享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主任龚新奇,以《中国人民大学文科实验室的探索与实践》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本文根据龚新奇教授现场发言内容整理。

龚新奇发表主旨演讲


我校文科实验室建设始终以技术底座构建为核心,服务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与国家治理需求。下面,我将从顶层设计、平台定位、项目意义三个方面展开汇报。


一、中国人民大学实验室顶层设计

(一)实验室的顶层设计基于双重考量国家战略需求: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实验室致力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国家治理提供智力支持。针对人大十余门A +文科学科(如法律、经济、管理等),传统分散建设实验室的模式存在资源重复投入、协同效率低等问题,我校选择搭建综合性技术基座平台,整合全校资源,形成跨学科协同的创新生态。时代发展趋势:面对复杂社会问题的治理需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亟需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平台以组装性、兼容性、开放性、调适性为特征,对接各A +学科的子实验室,通过提供数据支撑、技术工具和工程师团队,助力解决法律、金融、健康等领域的前沿问题。

(二)体系架构:“一大平台、两个支撑、三位一体、四大体系、多学科联动”一大平台:即国家治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作为全校文科实验室的核心枢纽。两重支撑: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技术底座,运营团队由数学、数据科学、统计学及计算机领域的专家组成,实现技术与文科的深度融合。三位一体:构建“学校平台—学院实验中心—学科团队”三级联动机制。学校统一建设校级平台,各学院同步建立实验中心,平台为学院提供技术标准培训与工程师对接服务,确保技术落地的规范性与兼容性。四大体系,即数据集成体系、服务集成体系、工程集成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多学科联动:建立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协同网络,促进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


二、创新平台研究方向及定位


实验室以“超大规模复杂社会决策与治理”为核心目标,重点突破两大研究方向:


(一)国家治理复杂决策政策模拟与评估:针对“健康中国”“乡村振兴”“住房政策” 等国家战略,开发政策模拟系统,通过多智能体仿真技术评估政策实施效果,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复杂社会指标预测:构建大学生就业供需匹配、农村人口流动等预测模型,支撑教育、人口等领域的动态治理。

(二)智能监管社会治理人机协同:面向公检法领域,开发智能监管系统。金融监管科技:聚焦资金流监测、金融数据合成等技术,助力防范金融风险,推动监管模式从“事后处置” 向 “事前预警” 转变。为支撑上述应用,实验室重点攻关四大基础技术,即大规模社会模拟、通用智能体架构、多模态数据处理、数据合成技术。


三、从教育部国家人才供需匹配项目看工程化的意义


作为实验室的代表性成果,教育部国家人才供需匹配项目旨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指示,打造集查询、分析、预测于一体的平台,支撑“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和专业动态调整。

(一)项目目标与架构项目以“解决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 为核心,打造集查询、分析、预测、模拟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支撑高校专业动态调整与招生培养改革。开发 “人才供需预测大模型”,整合招生规模、就业去向、产业需求、政策文件等动态数据,预测各领域人才缺口;提供可视化分析、趋势预测、政策模拟等功能,支持教育部门、高校、企业的决策协同。

(二)工程化意义与创新价值项目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人才治理痛点(如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运用大数据、大模型等技术构建解决方案;实现“理论支撑—数据建模—政策推演”全链条协同;项目不仅为教育部提供决策支持,更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的建设,本质上是对“新文科”建设路径的探索。文科实验室建设没有现成模式可循,唯有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才能在数智化浪潮中走出一条融合发展之路。期待与各位同仁携手,共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变革与实践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