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4月19日,第二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论坛在清华主楼接待厅举行。本次论坛以“数智技术赋能哲学社会科学实验研究”为主题,旨在汇聚相关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单位,搭建“交叉、创新、开放、合作”学术共同体,以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与合作。来自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的72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学者160余人参加论坛,就“AI赋能实验室建设”、“AI赋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创新”等核心议题开展分享交流。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验室副主任王跃工,以《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与思考》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本文根据王跃工副院长现场发言内容整理。

王跃工发表主旨演讲
很荣幸受邀参加这次论坛,能够有机会向大家分享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建设情况。我们实验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故宫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多学科知识学科交叉融合的模式推进新文科建设。下面我分别从实验室基本情况、实验室研究成果、实验室发展规划与建设思考这三个方面,汇报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验室的情况。
一、实验室基本情况
故宫博物院今年迎来了建院100周年的重要时刻。它依托明清两代皇宫及丰富的古建筑、藏品资源,发展成为综合性博物馆。1961年,故宫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故宫博物院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8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验室立足故宫古建、藏品及研究优势,以数字技术、检测分析技术为支撑,探索“文化+科技”融合模式,致力于院藏文物价值挖掘与保护、数字化采集与展示、文化传承与利用,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理论体系与科学框架,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实验室设有五个重点研究方向:一是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和古建筑的价值阐释;二是可移动文化遗产的科技保护与修复;三是不可移动文物即古建筑的科技保护与修复;四是故宫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准化;五是故宫文化遗产数字化。
实验室配备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检测、数据采集分析等多种专业设施,硬件设备在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二、实验室研究成果
近三年,实验室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冷门绝学项目等1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17部,发表论文1069篇,申请专利10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5项。实验室围绕古建、明清史、宫廷文化、中外交流等领域开展20余项课题,深度挖掘文物与古建筑的历史、艺术、科技价值,构建多维度阐释框架。
实验室牵头“明清官式建筑营造技艺科学认知与本体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等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攻克铁制建筑监测评估与修复技术等多项难题,填补行业空白;建成“数字文物库” 已发布10万余件藏品的文物的高清影像,推进应用于大型综合性博物馆的“数字孪生”核心技术项目,探索AI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开发 “名画大观” 数字展览、VR考古体验等沉浸式产品,构建线上展示矩阵,提升文化传播效能。
三、实验室发展规划与建设思考
在已有基础上,实验室将在故宫文化遗产价值阐释、可移动文化遗产科技保护与修复、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科技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文化遗产数字化方面持续发力。未来三年,将努力系统梳理文物与古建的历史脉络,构建多学科交叉的阐释理论体系,强化中华文明标识性成果研究。推进有机质文物(如丝绸、典籍)保护技术攻关,完善预防性保护监测网络。开展材料老化机理研究、灾害风险评估及智能化监测,形成全周期保护技术体系。完成20万件(套)文物数字化采集,构建全要素数字孪生模型,推动AI在文物修复、价值挖掘中的场景应用。
对于未来实验室体制机制创新,在管理机制优化方面,实验室探索符合事业单位特性的灵活管理模式,在人员考核、经费使用、设备采购等方面建立与科研需求相匹配的制度,激发创新活力。在开放协同模式方面,强化实验室作为跨部门、跨领域合作平台的功能,整合院内资源,联动高校、企业及国际机构,构建“大文博” 科研共同体。在行业发展方面,通过开放共享数据库、推广标准化成果、举办国际培训等方式,提升我国文博行业科技水平,助力中华文化遗产保护的全球协作。
各位同仁,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验室始终以守护中华文明根脉为使命,在科技融合之路上稳步前行。我们愿与各界携手,共同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创新生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