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日,清华大数据与因果推断研讨班第九期"面向全面绿色转型的政策评估"在线上举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管理副院长朱俊明副教授应邀作为主讲人,为千逾名在线参会者做了主旨为《面向全面绿色转型的政策评估》的讲座。讲座全程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思丞副教授主持。

第一部分朱老师从理解政策评估的研究方法和应用对象视角,提供了理解因果关系的新思想。第一:研究方法无高低、研究有优劣,重点在于是否体现出方法、研究问题、数据、理论、写作的协同和互补影响。第二,如何从研究对象的视角理解政策评估。政策评估覆盖了政策体系的全流程,包含了“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只是山”三重境界。正确认识研究对象的路径包含:提炼对象、整合问题、挖掘理论、对话、反思、共情。以碳市场研究为例,碳市场不仅是一个价格信号机制,更是一个市场型的政策工具。
第二部分朱老师探讨了如何理解全面绿色转型,如何在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之间做权衡。全球气候治理问题挑战体现在全球外部性、存量污染和高度的不确定性;决策特征挑战体现在不平等的影响趋势、不一致的折现率和不同偏好感知。由于这些挑战,气候问题被称为是政策科学中的超级抗解问题,其特点在于时间紧迫、解决问题方同时在引发问题、缺少中央权威、政策对未来的贴现不理性。全球气候减排政策设计的特点也越发明显:政策存量和增量越来越多;政策工具多关注在市场型,较少关注行政命令;碳定价政策逐渐被接受;政策工具组合产生。面对我国与国外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朱老师引出了背后的研究问题,比如政治承诺如何发挥作用,央地关系下中央目标如何被放大?
第三部分朱老师分享了有关“中国碳市场”研究两个具体的研究工作。中国碳市场自2011年试点,2013-2014开展了7个国内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7年12月启动全国碳市场并制定路线图,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区域试点碳市场与全国碳市场并行。
朱老师所分享的第一个研究涉及中国区域碳市场的综合效应与机制。该文使用来自中国排放与核算数据库、环境统计数据库和统计年鉴数据库的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和事件研究法,最终发现:区域碳市场实现20-22%的减排;所有行业均对政策宣布产生效应,但只在规制行业有持久影响;主要通过能源强度降低和地毯能源替代的减排路径,行业产出未受影响;在宏观层面SO2协同减排,但在微观层面效应不一致;预计如果将相似的政策设定外推至全国碳市场,预计能实现18-20%的减排。
朱老师所分享的第二个研究涉及碳市场与低碳创新。低碳创新是转型的关键,不仅可以削减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更可以通过创新产生正外部性。这篇文章匹配了1985年以来的专利申请信息和工业企业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和事件研究法,最终发现:区域碳市场显著提升了企业的低碳专利申请,且对其他专利申请没有基础效应;政策效果与碳价、配额拍卖等市场特征无相关,仅与配额分配方式相关,即只有事先确定配额总量而非根据企业产量时候挑战配额的市场设计产生了显著的低碳创新效应;政策效应溢出影响了可能影响会被规制的企业,总体上仅解释了1%的地区低碳专利申请。
第四部分朱老师分享了关于做研究的思考和经验。首先关于选题的:第一,选题并不是一个线性流程的环节,这也就是说,选题并不一定要在开始阶段完成,也不是完成了就一劳永逸;第二,选题本质是写作的一部分。然后是关于写作的:第一,写作是一种思考路径,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的整理想法;第二,写作是一种双向的交流过程,应学会如何让听众舒服地接受写作者传递的信息;第三,写作是一种知识载体,应带有敬畏心做研究,不断尝试突破知识边界。
第五部分的总结,朱老师分享了关于以学术为业的思考。建议大家:区分科学与生活;高度不确定性的学术生涯需要培养较强的内驱力;学术需要理性思考,也需要灵感的不断积累;学术成果有价值,但也伴随着很多挑战。
最后,朱老师回答了学员提出的“如何找到好的研究切入点”和“如何平衡审稿人意见”的问题。针对第一个问题,朱老师指出,选题是关于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有境界的,有路径的。这种过程也是一种现实的观察、理论的认知,以政府承诺为例,本质是政治结构的公共管理问题。建议看透现象挖掘本质,通过观察的现象联系到背后的实质理论。对于第二个问题,他认为:首先要保持心态平稳,要换位思考,审稿人是在无私奉献,应感谢其付出;理解审稿人发生意见冲突或者曲解作者的原因,比如有可能因为作者传达不到位,或者有可能是不同审稿人之间的价值取向不同;最后,应该对自己所做的研究有自信,尽可能让自己对研究的理解深度高于审稿人。之后,陈思丞老师感谢朱俊明老师的精彩发言并做简要总结。讲座在同学们的感谢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