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全球气候传播与双碳战略中的计算传播》演讲实录

时间:2022年12月06日作者:点击数:

《全球气候传播与双碳战略中的计算传播》演讲实录


曾繁旭/演讲者

大家中午好!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气候危机和能源危机。今年夏季,我国西部持续高温、断电;多个国家都出现了极端天气,洪灾造成了很多人流离失所,甚至是丧失生命;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比如德国,在俄乌战争的背景下,遇到能源危机,重启煤炭发电厂等。在这样的一个宏大背景下,气候和能源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一个议题超过了单纯的科学范畴和经济模式的范畴,它跟社会文化、心理乃至外交等都有紧密的关联,具有深远的影响。这在学者们的研究中也多次被提及。中国在75届联合国大会提出了双碳目标,并将其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这是一个非常宏伟的目标,在世界范围内,这个目标是降碳幅度最大、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跨度最短的,也给我们自己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很多学者指出,要去实现这样的一个双碳目标,我们需要在能源结构调整和经济模式之间去寻求平衡。可以说,实现双碳目标,跟中国的经济模式升级、可持续发展和国际领导力等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的双碳目标可以放到一个全球共识的语境下来理解。我想引用一下清华气候变化和可持续研究院李政教授的一个数据,他说,“双碳其实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共识,有193个缔约方批准了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130多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或净零排放的目标,覆盖了全球88%的碳排放,90%的GDP,还有85%的人口。”在这样一种全球共识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提出气候传播实践和气候传播研究的重要性。在学者的定义中,气候传播是一种特定领域的传播活动,致力于将气候变化信息及其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理念传递给公众,从而促进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推进全民的低碳行动,在广泛的范围内寻求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很多国家的实践也证明,如果气候传播实践较为得当,它能够非常有效的推进公众对于气候问题的关注和亲气候行为的生成。在国际上,气候传播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在国际一些顶尖的高校中,会把气候传播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耶鲁大学的气候变化传播项目,乔治梅森大学的气候变化传播研究中心,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学术机构。如果用气候传播在Taylor & Francis数据库做检索,会发现论文是数量非常惊人,有超过15万篇。在中国的语境下,气候传播研究还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我们的学者对于这个议题非常缺乏关注,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在中国语境下,气候传播研究领域的重要性是什么?这既是一个国际上非常发达的、很有潜力的研究领域,也跟中国的需求密切相关。中国要去实现这样一个宏大的气候目标,除了涉及到经济体系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大量的资源投入,以及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也与全民的绿色低碳行动密不可分。怎样才能让公众更好的理解和参与气候议题,传播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气候传播关乎社会观念的更新换代以及公众共识的培育,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全民的气候行动。各种研究的数据表明,中国公众对于气候议题的关注度在逐年提升,但是我们参与气候行动的水平或者意愿,在世界范围内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状态中。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研究院的王彬彬老师新近发布的一个研究结果显示,“超97%的公众支持国家的双碳目标,90%左右的公众愿意了解气候变化的信息,但整体行动力还是比较低的”。如何去处理这样的一个困境,还是需要回到气候传播的实践和研究。

长期以来,我们是如何讲述的气候故事,如何进行气候传播实践的呢?总体而言,主要有这样的几条特征:

第一个特点,我们热衷于讲述科学数字,比如说海平面又升高了多少,全球平均气温提升了多少度,它的核心是科学数字或者是科学家的实证结果。对于公众来说,很难理解这些数字对他们的生活意味着什么,他们该怎么参与,怎么才能对这样的一个宏大的趋势有所改变。

第二个特点,我们非常注重宣扬国家的政策目标,比如,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积极推动碳管理,走向碳中和等。在调研当中也体现公众其实是非常认可国家政策目标的,但是政策口号如何落实,公众的认知是模糊的,也缺乏强烈共鸣。

第三个特点,在气候传播的受众意识上,我们缺乏公众的细分,会把全国公众作为一个整体去进行传播。但是,不同的经济状况、教育水平、文化理念,甚至不同区域的公众对于气候问题的认知和理解方式是差异非常巨大的。

基于以上的特点,不难看出,我们长期以来的气候传播模式,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或者说是一种精英导向的气候传播模式,比较难跟公众进行很好的沟通和共鸣、所以很多公众会觉得气候问题很遥远。

中国的气候传播面临着范式的转变,才能形成一个社会的共识。

首先,我们需要从从精英告知范式转向公众参与范式。原有的自上而下的气候传播模式,背后的观念是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播路径,其理论假定是公众对于气候变化的知识掌握不够,当我们告知公众更多的科学数字以及科学家的主流结论,公众会提升他们的知识,他们的气候素养会产生变化,相应也会产生行动的意愿和改变。但是,很多气候传播的研究证明,气候知识和气候行动这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是比较弱的,并不是我们告知这些气候知识或者当公众的气候知识有所提升之后,他们的行动意愿就产生非常明显的改变。所以,气候传播范式的改变,就是要让公众更多的参与到传播的过程当中,让公众感知到这个议题是跟他们非常相关的,并且他们的行动有益于国家的宏伟目标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传播模式的一个根本性的改变。

其次,我们的气候传播需要从国际议题走向国内议题。中国的气候传播长期以来是在国际议题或者是国际传播的范畴里面来展开的,公众会觉得这个议题是中国在跟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博弈当中去被动参与的,把它跟国际博弈连接在一起,因此,在我们的气候传播中,需要更多的引入国内传播的视角,让这个议题跟国内公众生活、社会文化结构连接起来。

再次,我们需要从科学数据走向生活连接,使得议题能够跟公众产生非常紧密的关联,整个议题下沉下来。

近年来,我们也看到国内气候传播实践上一些好的变化。不少政府部门、公益机构和企业,都非常积极地在尝试一些新的气候传播方式,一些机构会运用低碳生活和消费的叙事,比如野生救援、自然之友等机构会讲低碳生活和消费、低碳出行方式等,强调非常细小的行动可能对国家宏伟目标产生促进,这些传播叙事更加时髦和流行,并且请明星作为代言人。有机构讲述低碳城市和新经济故事,因为要实现双碳目标,也不意味着在经济上有一个巨大的损失,它也会带来新的经济发展机遇,会创造很多就业机会。我们也看到一些破圈的现象,气候传播跟流行文化紧密结合,跟很多新兴的数字媒介渠道联系起来。像博客、小红书好多的这些意见领袖都开始在讲述气候故事,有一些机构创造出一些青年人喜爱的游戏来进行知识普及和理念达成的活动。

为了回应双碳目标这一重要国家战略,在能源基金会支持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今年成立了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我们聚焦在气候传播领域来开展研究,持续推进相关的公众调研和实证研究,开发气候传播方面的工具,供各种利益相关方使用;同时通过气候传播研究系列沙龙、工作坊等形式,开展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气候能源传播领域进行赋能;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全球环境气候传播贡献中国思考。

可以介绍一下我们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今年的重点工作——气候叙事研究。这个研究的着力点,就是希望为中国气候传播范式的转变提供一些研究支撑。如刚才所说,原有的气候传播实践更多是一种精英告知范式,而作为一个转变的方向,我们觉得应该从公众为主体的视角出发,寻找气候议题跟公众的深层连接感。当我们的气候叙事能跟公众的身份、观念、情感产生非常好的连接的时候,公众就会更好的将认知转变为行动。

在过去一段时间我们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公众调研,发放了大规模的数据问卷,基于对公众生活方式、观念和身份等深层维度的内容,我们进行了公众的聚类划分,分类之后邀请不同类型的公众来参与我们的焦点小组访谈和相关传播实验。我们提供一些不同的气候叙事方案,看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气候叙事,喜欢什么样的关键词,会发现这个背后是有非常多有意思的规律。举一个例子,有一些公众,当我们把气候议题跟健康和安全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就特别感兴趣;有的公众会特别关注气候议题带来的就业影响,或者关心下一代的问题。

我们接着来聊聊计算传播方法在气候议题和双碳战略中的一些运用。很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检索百度搜索指数,可以看到今年夏天以来,公众对“高温”,“停电”等关键词的关注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上升态势,对“全球变暖”的关注也有所提升,但几乎完全没有带来“气候变化”方面的关注和讨论的增加。一定程度上,这可以理解为我们整个媒介系统或者各种传播主体在阐释夏季的高温和停电等直观现象的时候,没有把极端气候和全球气候变化做一些连接,因此公众的关注点没有向深度延伸。有一些学者使用计算传播的方法观察社交平台上的用户是怎么讨论气候变化的。比如用词云分析、主题模型分析等方式进行文本挖掘,分析在知乎这个偏精英的、用户科学素养比较高的一个社交平台上,使用者会怎么讨论气候议题,在公众讨论中有什么细分的主题和关键词,公众的风险感知是怎么样的,他们对公共政策的诉求是什么。

最近,能源基金会在COP27气候大会的边会上分享了一个计算传播的分析。他们发现,从21-22年的5月份之前,总体上公众在社交媒体上说的是要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并且非常支持双碳目标,但是随着俄乌战争导致的能源危机出现,国内也出现了持续的高温和停电情况后,公众的讨论开始转向我们面临的能源危机,除了涉及可再生能源等关键词,相当比例公众开始强调把煤炭化石能源作为重要的安全保障。通过这样的计算分析,我们会看到公众舆论的一些变化。

毫无疑问,计算传播方法在全球气候议题传播和双碳战略中会有巨大的研究潜力。我们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也希望致力于运用多学科的视角以及包括计算传播在内的前沿社会科学方法,探究气候传播的规律,促进公众与议题产生深层的连接,推动公众的绿色低碳全民行动,也通过研究提炼和输出中国的气候故事,助力国家双碳目标更好的达成。

以上是我分享的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