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成果展示 - 论文论著 - 正文

孟天广:中国城市善治指数指标体系

时间:2023年01月28日作者:点击数:

孟天广:中国城市善治指数指标体系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

非常荣幸代表清华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发布国内首个《中国城市善治指数指标体系》。接下来我将从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中国城市善治指数指标体系》。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之治

2021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64.72%,城市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载体,深刻理解城市治理规律、路径、模式构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领域和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纷纷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模式,譬如北京的“接诉即办”、上海的“一网通办”、杭州的“城市大脑”等,有力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之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中国式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是通过制度革新和科技革新对人民群众诉求、参与、反馈的回应与保障,以群众诉求驱动城市治理,以数字技术赋能城市治理,建设人民城市。

善治同样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促进民生福祉最大化。具体而言,善治既强调治理过程,倡导多元主体参与,构建共建共治新格局;又强调治理成效,推动参与主体共享治理成果,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城市治理的理论演进与模式迭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城市治理现代化。我国逐渐构建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人民为中心、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指引、以城市治理现代化为突破、以城市治理精细化为抓手的中国式城市治理现代化方案。

在理论脉络方面,既有研究呈现出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从经济增长转向治理效能、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共治、从关照城市整体转向剖析微观单元、从信息技术应用转向数智化技术嵌入、从城市风险应急处置转向城市风险综合预防六个特征。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善治理论框架

基于对接诉即办的参与式观察和对中国特色城市治理的理论提炼,我们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善治理论框架。以人民为中心是善治的核心原则;回应性、透明性、问责性、法治化和有效性是善治特征;一核多元、共治格局、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和多元共治是治理结构;回应诉求、保障民生和共享成果是善治目标;七有五性是城市治理重点领域。

四、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分析

我们对世界银行、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机构所发布的既有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包括关于城市运行的综合评估和专项评估。现有指标体系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指标结构重结果、轻过程,衡量治理过程的指标少;二是指标设定重投入、轻反馈,无法充分评估市民反馈;三是治理主体重政府、轻社会,无法有效评估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四是数据来源重客观、轻主观,未能全面反映人民城市建设的全景图。

五、中国城市善治指数指标体系

为构建一套体现中国特色、科学合理的城市善治指数指标体系,我们在指标设计时体现了四个原则:第一,人民性,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第二,系统性,即从城市治理全链条入手形成综合评价体系;第三,可靠性,通过科学方法保证了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第四,引领性,指标体系设计体现中国特色和国际前沿趋势。简言之,城市善治指数设计遵循了发展与治理并重、结果与过程兼顾、投入与反馈结合、政府与社会互动、客观与主观融合等核心原则。

城市善治指数基于SCPF城市治理模型,这一模型将“治理体系(system)-治理能力(capacity)-治理绩效(performance)-治理反馈(feedback)”四个维度作为评估城市治理水平的一级指标。接下来具体阐述四个一级指标及相应的二三级指标体系:从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来看,治理体系用于衡量城市治理中体制机制的完备水平,包括7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治理能力用于衡量城市治理中的决策、回应、财政等能力体系,包括7个二级指标和26个三级指标;治理成效用于衡量城市治理各方面绩效,包括8个二级指标和46个三级指标;治理反馈用于衡量城市治理中政社互动和协同关系,包括5个二级指标和16个三级指标。

首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要求,因此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作为衡量城市治理体系的二级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多项三级指标开展实证评估。

其次,治理能力是城市治理的动力源。我们将城市治理能力界定为城市通过实施政策而实现其治理目标的能力,并将决策、财政、回应、应急、服务、融合、濡化七项能力作为评估城市治理能力的二级指标,进而挑选多项三级指标进行实证测评。

再次,以人民为中心是城市治理的终极归宿。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七有”理念,我们以义务教育、创业就业、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低保、公共交通、住房建设、环境保护等九个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领域的治理绩效,作为评估城市治理效果的二级指标,并结合数据可得性形成各项三级指标。

最后,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中国特色城市治理的关键特征。人民诉求和社会反馈既是城市治理的驱动者,又是城市治理的评价者,因此将人大政协议政、平台参与、热线参与、社交媒体和城市形象作为衡量治理反馈的核心二级指标。

六、评估方案

为了保障城市善治指数测评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我们首先开展文献检索和理论分析,其次提出城市治理的SCPF理论模型并开展专家咨询开展评估指标筛选,再次通过大数据和小数据相结合的方法采集多元异构数据并开展指标测算,然后基于评估数据开展实证测评和深度分析,最终形成研究报告。整个研究过程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问卷调查、多案例比较分析、德尔菲法、统计分析等多项具体方法进行实证测评,以确保城市善治指数的精准度与完整性。

总之,基于对接诉即办改革的参与式观察和理论化提炼,我们提出善治导向的中国城市善治指数,致力于系统呈现接诉即办改革成效及示范效应,总结提炼中国城市治理规律及创新模式,全面阐述城市之治的中国方案。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