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雷振:实验政治学与因果机制
2022年12月14日晚上,由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主办的首届清华交叉学科研究能力提升计划“大数据与因果推断研讨班”第九讲在线上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臧雷振教授为研讨班学员作题“因果机制与实验政治学”的主题讲座。本讲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陈思丞主持,“大数据与因果推断研讨班”全体入选学员及助教以网络会议形式参加。
课程伊始,臧雷振教授先进行了一个小调查,统计学员在前期课程中最有帮助和有何种帮助,简洁生动地引入本堂讲座的主要内容。臧雷振教授指出:在技术层面工具维度的事物没有想象的困难和不可靠近。
随后,臧雷振教授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于“因果机制与实验政治学”进行了介绍,具体包括:(1)社会科学研究演化;(2)因果机制分析;(3)如何开展实验政治学研究;(4)思考与展望。
臧雷振教授指出,社会科学研究脉络演进遵循“从A到A&B”的逻辑,即近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从单一实体讨论转向到两种实体结构之间讨论。在如何研究“A&B”的问题中,臧雷振教授强调相关性和因果性的作用。同时,臧雷振教授归纳了田野或定性研究中的四种困局:任务失败型田野;炫耀式田野;表演式田野;崇拜式田野。上述困局导致了定性研究对一般性概括的可能性表示怀疑,倾向于在理论中引入限制性条件,从而影响了对现实认识叙述有效性构建及验证。其次,臧雷振教授归纳了数据或定量的困局:对于方法论的盲目崇拜和“方法论误导”;出版偏倚;p值篡改。上述困境也使得定量研究产生诸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臧雷振教授总结了三种解决路径,即:(1)从分析单位入手;(2)呈现张力或展现类型;(3)呈现批判性思维和反思。
第二部分,臧雷振教授围绕因果机制分析进行了讨论。首先,臧雷振教授介绍了使用因果机制分析的原因,与此同时,梳理了相关性研究与因果机制分析的差异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因果机制分析;其次,臧雷振教授回顾了因果分析的发展历史;再次,臧雷振教授讨论了因果机制分析的价值。因果机制拥有结构和层级,“A&B”类的研究实质上关注的就是结构和层级的问题。而后,臧雷振教授介绍了因果机制研究的五条路径:(1)无环图(Directed Acyclic Graph);(2)科尔曼之舟;(3)定性分析方法;(4)量化与试验方法;(5)研究方法混合。臧雷振教授认为,对于因果机制解释的命名主要包括基于实体标准、形式标准和比喻标准三类,在分析类型中主要包括横向和纵向机制两种。最后,臧雷振教授提醒大家在进行因果关系研究中需要注意区别个例级别的因果关系和类型级别的因果关系、区别因果解释和因果推断、避免机械原教旨主义。
第三部分,臧雷振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如何开展实验政治学研究。首先,臧雷振教授对实验政治学领域的方法及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而后梳理了社会科学实验方法的类型,主要介绍了问卷实验方法,并通过具体实例深入,向学员们展示了问卷实验的各个环节。比较了不同类型的实验研究的外部效度、内部效度以及可复制性、研究成本和伦理学问题的可能性。臧雷振教授以具体数据对DID、PSM和Placebo Test三类实验方法进行了应用比较,提醒同学们不同的实验方法对同一数据的显著程度存在差距。
第四部分,臧雷振教授对因果机制与实验政治学进行了七点思考与反思,即:(1)如何面对实验方法研究成果的激增;(2)如何认知实验方法的作用;(3)如何处理复杂统计模型与实验研究法关系;(4)如何检验方法论的融合;(5)实验是否是数据生成的黑箱;(6)如何正确处理实验伦理;(7)定量与定性方法的“范式之争”以及传统量化研究和新生量化模型之间的“迭代之争”。臧雷振教授指出,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增加注册制、研究透明度和可复制性,实验政治学的研究任重道远。
在讲座主要内容结束后,进入师生提问交流环节。学员们围绕“情境实验的限制性”“有向无环图的相关应用”等问题踊跃向臧雷振教授提问,臧雷振教授逐一耐心解答与回复。最后,陈思丞副教授感谢臧雷振教授的精彩发言并做简要总结。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