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毛基业教授在2024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治理学术年会上的主旨演讲:数据要素赋能产业链发展与治理

时间:2024年10月30日作者:点击数:

2024年7月3日,2024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治理学术年会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本届学术年会聚焦“数据要素、人工智能与数智时代的理论创新”,邀请国内外40余位专家、学者及机构代表进行主旨演讲和交流。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和数字经济相关科研机构及企业代表共400余人出席线下会议。会议通过多个平台同步直播,当天信息浏览量超过十万人次。

上海科技大学创业与管理学院学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原院长毛基业教授以《数据要素赋能产业链发展与治理》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本文根据毛基业教授现场发言内容整理。

有冯老师在主持这节的论坛,我感觉很亲切,不再孤单。因为前面的演讲嘉宾全部都是经济学家,因而全是经济学的视角。我今天不仅是少数派,而且是一个另类。说实在的,我1981年上大学后学的就是信息管理专业,这么多年的研究工作一直与企业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相关,在我看来数据就是数据。而今天这个场合,突然要在数据后面加上两个字,叫“数据要素”,我也就随大流,也改称数据要素吧。既然来了,就跟大家讲一讲我的对数据要素的浅见。


我长期做案例研究,因此我习惯通过案例讲道理。今天利用20分钟的时间,给大家讲两个案例故事。为什么讲这两个案例故事呢?动机是这样的:今天的主题是数据要素,而我研究信息处理和数据已有多年,我发现数据如果要产生价值,一定要关联。讲到大数据,大家都强调数据量要有多大,但是大数据最关键的是,一是要关联才能产生价值,二是越流通越能产生价值。前面几位嘉宾讲数据入表也好,流通也好,也都承认还有一大堆痛点和难题。我觉得这些难题短时间内可能难以解决。但是从我们管理学关注的微观企业层面看,数据的治理和流通其实在企业微观层面取得了特别大的进展。我之前跟一个实务界的朋友交流,他讲了一个特别好的概念:数字化本质就是数据的获取、治理和使用,就是“取、治、用”,这是最根本的。无论是物联网还是电商,其实数字经济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最底层的改变就是这三件事情,取数、治数和用数。尽管不是所有企业都做得这么好,但还是有很多企业在数据方面表现优异。


我们的视角再放大一点,在产业链层面,其实很多产业链的数据要素治理和流通已经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微观企业里的数据开始被系统性地采集、治理和应用之后,开始在产业链上共享和流通,并产生了巨大的价值。我在想,如果数据要素在整个市场范围内的流通这么难,那么反过来看,研究数据要素在产业链上是如何采集、治理和应用的,是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是短期内就可以产生回报的。


在和大家分享这两个案例之前,先给大家提供一些背景信息。大家都知道,中国很多行业存在产能严重过剩和高度内卷,尽管卷出来了效率,但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效率并没有那么高。举一个服装产业的例子,我若干年前在某电商头部企业调研的时候,大数据部门给的数据是这样的:当时我国一年生产成衣大概190亿件,其中30亿件国内消费,90亿件出口,占近一半。剩余的60多亿是卖不掉的库存,接近三分之一,这个数量靠内循环是解决不了的,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跟国际上顶尖的服装企业相比,在周转率、正价销售率等指标上落后很多。尽管我的数据稍微有点陈旧,但比例应该没有变化太多。结论是,尽管内卷严重,单个企业可能有全球碾压性的效率优势,但是产业链的效率并不高,库存周转天数等问题依然存在。数据要素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在产业链层面解决这些效率问题,我觉得是一个蛮有趣、很有希望的研究方向。


接下来分享两个小案例,均在数据要素提升产业链效率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第一个案例是畜牧业的。由于时间关系,农信互联这个企业详情就不讲了,是个位于中关村由大北农孵化的企业,总部离这里不远。大家如果想去参观,我也可以帮忙联系。


我们先来看行业痛点。大家都知道,我国农业和畜牧业的三大痛点是单位产出低(效率低)、销售难和融资难。首先是效率问题,我讲的这个例子是养猪业,这其实是个高科技行业,从种猪育种到饲养过程的科技化,我们都很落后,单位产出低。尽管我们是全世界最大的猪肉消费国,但是养猪行业的效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我去过国内最大的养猪企业,他们的某些指标可以对标美国的养猪业,但跟国际上最领先的北欧国家如丹麦、荷兰等在很多指标上,比如瘦肉率、饲料转换率和种猪的产仔率等,还是有差距。印象中,国际上最高水平是一头种猪一年产仔30头,我国是15头左右。


接下来,我们从产业链角度看一下,数据要素及其流通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这三难的问题。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数据的采集、治理和使用,这就是数字化的本质,使得数据透明可视。国内有很多互联网大厂都在养猪,他们为什么养猪?估计有各种原因,我猜想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觉得自己有技术,认为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等科技解决很多问题。事实上,人工智能确实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包括有一个互联网大厂甚至做猪脸识别,其意义在于精准投放饲料和药物,只给生病的猪对症下药。否则一只猪生病,一个猪舍的猪都吃药肯定是不对的。然而,猪脸识别其实非常难,因为猪长得太快了。


但人工智能和数据真的能帮助猪场的提升效率。例如,人工智能,包括机器视觉,可以根据猪的咳嗽、打喷嚏以及步态等行为,识别其是否生病,是否需要额外照顾,甚至识别种猪的发情期,以便及时安排人工授精。摄像头和各种传感器可以采集这些猪场的大数据,监测猪的情况,识别出哪些猪生病了、需要关注,甚至按照预设的标准体重指标,确定何时猪该出栏了。相比人工估算猪的重量,机器视觉更加精确。此外,大数据可以帮忙决定什么样的环境最适合猪生长,从而解决猪场单位产出效率低的问题。


放到全产业链来看就更有趣了。我们前面讲数据,现在为什么称作数据要素,是因为它可以重构一个产业链。图1的中间就是猪联网,农信互联是一个数字原生企业,也是一个平台企业,通过收集猪场的数据,可以重构整个产业链。大北农在向猪场卖饲料时,发现了效率的痛点。而农信互联通过提供信息化服务,获得猪场实时数据,形成图1中间的猪联网。纵向来看,可以复制衍生出驴联网、牛联网和马联网等。核心就是从图中间的猪场数字化开始,农信互联将摄像头和数字化管理系统引入猪场。如果猪场使用这个系统提升效率,就可以安排金融机构提供养猪贷。之前谁敢做养猪贷啊?这是个靠天吃饭的行业,猪瘟等各种各样的天灾,以及作弊等信任问题,就是没办法解决贷款中的问题。现在有摄像头实时监控猪场,收集过去三个月、一年、两年甚至三年的数据,能全面掌握猪场经营的情况。如果再应用区块链等机制,这个数据将变得可信、可在产业链上共享。金融机构和其他二、三产业的企业就可以加入进来,养猪贷自然就可行了,大型饲料供应商也可以提供经销贷,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本质上这就是在一个产业链上的数据要素流通,降低了交易成本。猪场数据都在平台企业这里,它就可以搭建一个养猪行业的垂直电商(类似天猫),把各类经销商和围绕猪场的所有建筑、辅材和设备集聚起来。有了这个数据,平台企业就可以收“过桥费”。其实数据在这个链条上,向上游可以一直流通到疫苗和饲料供应商,解决猪场的融资难和采购成本高等痛点。再往下游走,就是解决销售难的问题。生猪要线上交易,就涉及到数据的本质,生猪指标数据标准化、线上化后,才能流通。生猪交易和运输的效率因此都可以得到提升。本质上,数据要素要能够联通,联通之后才有更精准的产品画像、客户画像和设备画像,再做关联和对接,一切美好奇迹都会发生。


以上就是产业链的重构,就是通过猪场的数字化,用数据整合上下游,用数据降低交易成本,把一、二、三产业融合(包括物流、肉食加工)。本质是用数据打通行业壁垒和企业间壁垒,从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农信互联用大数据重构一个产业链,这就是数字化创新,用数据重新定义这个行业。


接下来,我再分享一个例子。这是一个制造企业,品牌商同样利用数据重构整个销售渠道。这个案例讲的是品牌商往下游走,把整个销售渠道重构一遍,使得渠道伙伴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近来大家讲新质生产力比较多,较少讲数据促进新质生产关系。我认为这个案例里,从最终结果来看,数据要素在生产关系重构方面起到的作用,比在生产力重构方面的作用还大。


案例企业是自然堂(原名伽蓝),是国产护肤品的头部品牌。为节省时间,我只讲最核心的产业痛点。大家都知道零售行业很内卷,效率也不高,零售商大量的决策是凭经验、拍脑瓜式决策。代理商也有一堆痛点,包括资金占用、库存积压,还有产品的有效期问题等。品牌商也有痛点,经过一级代理商、二级代理商、经销商、小B端和专卖店等多个环节才能触达消费者,这个链条很长,信息严重不对称,难以获得渠道库存的真实信息,存在代理商乱加价和串货问题。此外,现在渠道越来越多,电商渠道也越来越多,不同渠道之间的库存积压和短缺现象并存;另外多层次的渠道增加了大量额外物流,导致效率低下;最关键的是,品牌商离消费者太远了。与完美日记这些数字原生企业相比,自然堂离消费者太远,而产品创新的源头是消费者和用户需求。企业意识到,如果不变革问题很大,就要被这个时代淘汰,所以变革的动机就是通过数字化解决各种各样的痛点。创始人看到像美的“一盘货”等新的模式,就想把代理商的所有库存收回来,自己统一发货,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统一。疫情期间,线下门店关闭,渠道不畅,不确定性升高,代理商手上积一堆货,就有了尝试新模式的意愿,所以这个转型契机就来了。


这个案例的核心就是所谓的“一盘货”,包括物理意义上的“一盘货”,以及其上的数据共享平台。原来货物是铺在整个渠道上,品牌商原来的商业逻辑是压货给代理商。现在品牌商把所有货收回来,做中央仓,这样代理商手里不放库存或者放很少库存,小B端零售也不放库存。货全放到品牌商的仓库里,统一发货。原来它的代理商的177盘货,现在变成品牌商的14盘货。14个分仓中的5个同时支持C端电商,这样一来从运营的整体优化角度来说,库存降低很多,只剩下三分之一的水平,减少了几个亿的库存资金占用。把所有的货放在一盘货中,而且账实分离,从物理上实现应该没有多复杂,把代理商货存收回来,在20年前都能做。但是20年前做不了什么?缺的是包括云计算等在内的数字技术,能够把所有的数据集中起来,将标准化和全链路的数据拉通,让数据产生价值。


如图2所示,一级和二级代理商可合并在一起,然后经销商和小B端(很多夫妻店)的所有发货都从品牌商的总仓里发。品牌商和所有伙伴的交易信息处理都汇集到数字中台,这样的全渠道运营变得透明可视,实现渠道的数字化,数据就产生价值了。这个数字中台包括:1、电商常使用的业务中台,把这些信息处理的功能做成微服务,包括人货场的增删改、维护,以及会员积分等会员管理功能;2、数据中台,负责做数据清洗和加工,包括贴标签等处理。所有渠道伙伴都可以看到自己相关的数据。代理商在PC端、小程序上都能够用这些微服务,获得其开发和赋能的经销商的运营数据。代理商用这些数据决定哪些地方需要新设零售网点,给经销商赋能,帮助经销商做决策。品牌商负责搭建这个数据平台,其实就是把数据拿出来给整个产业链共享。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利用同一套数据,用数据指导运营,提升运营效率。品牌商用数据支撑整个渠道的运营,包括管理库存和发货。因为物流每单都清晰,从14个分仓到大B端经销商、小B端零售等,所有业务都在共同的数据底座上进行。这样每一单发到哪里都很清晰,品牌商可以实现以销定产,根据消费者偏好做创新。


大家看图2,就懂这个原理了。在一个产业链上,数据实现了共享,这需要产业链的链主出来做这个数据底座。刚才说整个渠道实现“一盘货”之后,库存“水分”被挤出,原来十几亿的库存在这压着,现在挤出来1/3的库存,提升30%以上的效率,所有的渠道伙伴都获得了更好的效益。这种全方位的效率提升解决了很多痛点。原来是一个科层制的渠道,现在变成一个网状的结构,这是生产关系的改变,也是渠道商职能的改变。

最后总结。我今天给大家分享了两个微观案例,从不同视角看一下产业链上数据要素如何流通并发挥价值。流通能够对整个产业链产生巨大影响,以及显著提升效率。如果把企业运营数据用扫码等方式从源头上采集到,做标准化和关联,然后共享这些数据以支持运营,整个产业链效率可获得极大提升。第一个案例是新涌现的数字化平台企业,由产业链上的新创企业出来做这件事情。第二个案例是传统企业重构渠道。两个企业都很创新,都是在行业内唯一做到的。这样的变革不是很容易,但使我们看到这个趋势和数据要素的潜质。企业能够用数据要素来重构整个产业链,结果是生产关系的深刻改变,就是每级代理商、经销商的职责和行为完全改变了。这个趋势非常清晰,在未来或许能够成为数据要素的治理和发展的关键点和重点。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