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孟天广教授
孟天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信息政治学、数字政府治理、计算社会科学等,兼任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副主任、清华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等,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出版学术著作3部,在《政治学研究》、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获得多项学术奖励和荣誉。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正式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负责统筹指导人民信访工作,指导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统一领导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党的工作,协调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指导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指导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等。中央社会工作部统一领导国家信访局,国家信访局由国务院办公厅管理的国家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这凸显新时期党和国家对信访和党的社会工作的高度重视。结合改革的最新背景,本刊访谈了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教授、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孟天广教授,围绕“信访、党的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创新”等议题,就信访工作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等咨询了孟天广教授的专家意见。
本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正式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社会工作部统一领导国家信访局。国家信访局由国务院办公厅管理的国家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重大改革?
孟天广: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是党的二十大对深化机构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对于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促进作用。中央社会工作部的组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社会治理体系的形成,有力地推进了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模式的发展和普及,对于省市县加快推进党委社会工作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央社会工作部是党中央职能部门,负责统筹信访工作、人民意见征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社会组织党建、三新党建、志愿服务等相关工作,致力于构建具有系统性、协同性和创新性的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体系。
中央社会工作部的组建具有三个重大意义:首先,党委社会工作体系的建立意味着我们党对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高度重视,也标志着党建引领、驱动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渐趋成熟,在党建引领下构建多治合一社会工作体系。其次,党委社会工作体系以党建引领为统领,首次将信访、基层政权建设、社会组织建设、三新党建、志愿服务等原来归属于不同部门和系统的社会治理机制统筹协同,形成了整体性大社会治理体系,有利于实现全过程治理、源头治理和系统治理。再次,党委社会工作体系的组建充分吸收了全国范围内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创新探索,将枫桥经验、接诉即办等经过实践检验的创新模式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刊:请您谈谈您是如何看待信访工作与党的社会工作的关系?
孟天广:信访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制度安排,来源于我们党从革命时期积累的群众工作传统,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党委社会工作体系的形成,信访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信访工作与党的其他社会工作的联动机制日趋完善:
一方面,信访工作构成党的社会工作的核心部分。信访工作关系到党的群众路线贯彻落实情况,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连心桥”,是党和政府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重要渠道,也是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接受群众监督的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信访工作关系到党的社会工作全局,信访工作成效也影响着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方方面面的工作成效,因此新时代信访工作要加强与基层政权建设、社会组织建设、三新党建、志愿服务等相关工作的衔接与联动,将信访工作作为党的社会工作的底线保障,更好地支撑党的社会工作其他各方面的高效运行和统筹联动。
本刊: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信访工作条例》,对信访工作作出了新的安排部署,您是如何看待此条例颁布的意义?
孟天广:《信访工作条例》的颁布具有重大意义,从三个方面有力地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首先,《信访工作条例》的颁布意味着新时代中国特色信访工作体系的完善和成熟,条例全面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创新,切实加强了党对信访工作的全面领导,奠定了信访工作作为党的社会工作核心部分的重要定位;
其次,《信访工作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新时代信访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理顺了信访工作的功能和原则,明确了党委领导、政府落实、联席会议协调、信访部门推动、各方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格局,全方位优化了信访工作体制机制;
再次,《信访工作条例》的颁布有利于推进全国掀起创新信访工作的良好局面,形成了完善信访矛盾化解、人民意见征集、阳光信访等一系列创新案例,切实提升了信访系统的治理能力和效能。
本刊:您认为新形势下对信访机构和信访工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要求?
孟天广:新时代的信访工作日益重要,是党的社会工作的主要阵地,对信访机构和信访工作者提出了全新要求:
首先,党委社会工作体系对信访机构提出了构建协同治理体系的要求,信访机构不仅要守好信访工作底线,还要建立适应大社会治理体系的跨部门、跨系统、跨政社、跨政企的协同治理体系,积极探索协同联动的体制机制和实践模式;
其次,信访部门要顺应数字智能时代来临加快推进信访工作数字化转型。进入数字时代,我国已经有超过10亿网民,数字信访体系建设不仅有助于赋权人民群众构建网上群众路线,精准感知和吸纳回应社情民意,而且有助于赋能信访机构,切实提升信访工作能力;
再次,新时代的信访诉求日益复杂、信访工作艰巨挑战,这对信访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这要求信访工作者既要不断提升政治能力、业务素养,更要加快培养数字思维和系统思维,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党的社会工作体系构建的迫切需求。
本刊:您认为未来的信访工作会有什么变化趋势?
孟天广:党的社会工作体系建立之后,未来信访工作将迎来以下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信访工作将加快融入党的社会工作体系,加快形成信访工作与基层政权建设、社会组织建设、三新党建等工作机制协同联动的大信访工作体制机制;二是信访工作将重点提升其社情民意感知、风险预警防范、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在党的社会工作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推进大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三是信访工作将加快数字化转型,依托大数据、大模型、大平台搭建更好服务数字社会的网上群众路线,基于数据驱动、模型驱动、算法驱动切实提升风险感知、矛盾识别和应急决策能力;四是信访工作将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尤其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优势,激发地方积极性,形成百花齐放的信访工作创新实践。
本刊:改革之后,您认为未来社会治理领域工作的发展趋势如何?
孟天广:随着党的社会工作体系日趋成熟,未来的社会治理领域将迎来一系列重大变革:一是构建大社会治理体系,党的社会工作体系保障了党对社会治理、社会建设、社会工作的全面领导,在更高层次实现党建引领下原分属不同系统的大社会治理体系渐趋成熟,推进解决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体制机制桎梏;二是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党委社会工作部(委)的组建体现了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充分发挥了党建引领的突出优势,依托党委权威统筹、党建引领驱动等体制优势破解条块矛盾、问责难题和协同难题。枫桥经验、接诉即办等治理经验与探索均是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重大改革成效,具有可推广性和可执行性;三是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共同体,党的社会工作体系充分调动基层政权、社会组织、非公经济、行业协会、志愿服务等各类社会力量的积极性,致力于形成政社协同、政企协同、社企协同共同演化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本访谈载于《信访与治理研究》2023年第2辑)
本文转载自《信访与治理研究》